1、地震是怎么回事?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同刮风、下雨、打雷、日食、月食、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指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的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使地下岩石层产生变形并逐渐积累起很大的能量,当这种变形超过了其薄弱部位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同时激发出携带有能量的弹性波向四周传播。当这些波传到地表时,地面产生振动,人们就感觉到了地震。如果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很强烈,便会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2、地震的破坏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震的破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二是对人工设施的破坏。
地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指山体崩塌或滑坡,地表裂缝、塌陷、上隆或喷砂冒水,发生在海底的大地震有时还会激起破坏力极大的海啸。
地震对人工设施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破坏建(构)筑物,如毁坏房屋设施等;破坏生命线工程,主要指水、电、交通、通信设施的损坏等;恶化工农业生产条件,如中断水源、能源,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等。
3、地震灾害有什么特点?
与其他灾害如水灾、旱灾、台风和瘟疫等相比,地震灾害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强。地震发生十分突然,持续时间只有十几秒、几十秒钟,但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人员伤亡等灾害,人们从思想上到物质上都没有准备时间,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灾难就降临了,所以预防难度大,后果严重。
(2)破坏性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往往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使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3)影响面广。强烈地震发生后,不但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且对人们的心灵也造成巨大创伤,这种创伤不是短时间能够愈合的。
(4)连锁性强。地震发生后,除了因建筑物破坏引发的灾害外,还会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毒气泄漏、疾病流行、放射性污染等。特别是现代化城市地区,一旦地震发生,会造成供电系统破坏,交通中断,通讯系统、网络系统瘫痪,供水、煤气、输油管道破裂,造成更加严重的灾害和损失,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和人们正常生活。
4、地震有哪些常用术语?
(1)震源:即地震震动的初始发源处,指地壳深处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并激发地震波的地方。
(2)震中:指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即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严格说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由地震仪器测量出来的震中叫微观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叫宏观震中。由于地壳的断裂构造展布各不相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不一定吻合。震中附近的地区,叫震中区。
(3)震源深度:指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4)震中距:指地表某地与震中之间的距离。
5、地震的分类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角度和需要,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地震成因分类有:
构造地震:指由于地下岩层错动而破裂所形成的地震,全球90%的天然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指由于火山喷发或地下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
陷落地震:指由于地层陷落,如矿坑塌落等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指由于水库蓄水、采矿注水或抽水等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指由地下核爆炸、工业爆破等引发的地震。
(2)按震源深度分类有: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在70公里到300公里的地震。
深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3)按震中距分类有:
地方震: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指震中距在100至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
远震: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4)按震级大小分类有:
微破裂:一般指震级小于零级以下的由微弱地震造成的地下介质或断层微破裂,通常仅有高放大倍数的地震仪才能观测到。
微 震:震级在0~1.9级之间,一般人感觉不到,地震仪可观测到。
小 震:震级在2.0~3.9之间,在震中及其附近小范围的人有感,但无破坏。
轻 震:震级在4.0~4.9之间,震中区大部分人强烈有感,如果震源浅,在震中可能会对某些建筑物造成轻微损失,但一般破坏性有限。
中强震:震级在5.0~5.9之间,为破坏性地震,一般可造成震中区烈度达VI~VII度的破坏,并有人员伤亡。
强 震:震级在6.0~6.9之间,较大的破坏性地震,一般可造成VII~VIII度个别可高达IX度的破坏,可造成地面建筑物较大的破坏和较多的人员伤亡。
大 震:震级在7.0~7.9之间,强烈破坏性地震,可造成IX以上的严重破坏,将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个别地震可引起海啸。
巨 震:震级在8.0以上的特大地震,地震破坏极其惨烈,震中烈度可达X至XII度,个别地震可以引起巨大的海啸。
6、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就叫地震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称为体波,当它到达地表,由于波的干涉,产生沿地表(界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体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通常纵波称为P波,横波称为S波。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它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是一致的。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它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互垂直。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7、什么是地震能量以及如何估算地震能量?
地震发生时,产生两种能量,一种是克服地球内部介质破裂的“摩擦能”,另一种是地震波携带的“辐射能”。地震波“辐射能”是直接造成地面运动和建筑破坏的力源。
地震波“辐射能”可通过震级大小进行估算,按现在的估算关系,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换句话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30个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8、什么是震级?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度量,是地震释放能量级别的对数表示。它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的幅度计算得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表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采用的是里氏震级标准,这也是国际通用的震级标准。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震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智利的8.9级地震。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即地震时地表宏观物体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和场地条件等因素有关。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烈度分为十二度。一次地震发生之后,距震中区距离不同的地方受到的破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震中区烈度最高,破坏最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低,破坏程度也越小。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而在北京的破坏程度只有Ⅴ度。
同一震级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同和发生地震的地点不同,对地面造成的破坏损失往往是大不一样的。一般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以及震源深度较大的地震,造成的损失或破坏较小一些;而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或者震源较浅的地震,造成的损失或对地面的破坏要相对大得多。
9、震级和震中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下来的地震图上的振动幅度和地震波的传播方向进行精密计算得到的。其基本原理是:当地震波通过地壳岩石传播到地表时,在安装有地震仪器的地方,地震仪器便将机械振动转换成电讯号送入放大器进行放大,然后进入记录器部分记录,这样一次地震的振动全过程就能被记录下来。地震科技人员根据多个地台站地震记录图上的各种波形就可以把地震发生的地点(也叫震中位置)、地震的震级、地震发生的时间以及震源深度准确地计算出来。
10、什么是地震烈度表?
用来划分地震烈度的标准就是地震烈度表。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悬挂物和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最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999)于1999年4月颁布实施,该表把地震烈度分为十二个等级,从Ⅰ度到Ⅻ度依次反映地面震动及其破坏从弱到强的程度。
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中三个方面的评定标志
地震烈度 | 地面上人的感觉 | 房屋震害现象 | 其他震害现象 |
Ⅰ | 人无感 | ||
Ⅱ | 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 | ||
Ⅲ | 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 | 门、窗轻微作响 | 悬挂物微动 |
Ⅳ |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 门、窗作响 |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
Ⅴ | 室内普遍、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有檐瓦掉落,个别屋顶烟囱掉砖 | 不稳定器物摇动或翻倒 |
Ⅵ | 多数人站立不稳,少数人惊逃户外 | 损坏----墙体出现裂缝,檐瓦掉落,少数屋顶烟囱裂缝、掉落 | 河岸和松软土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有的独立砖烟囱轻度裂缝 |
Ⅶ | 大多数人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人有感觉,行驶中的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 |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裂,小修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 | 河岸出现塌方,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松软土地上地裂缝较多;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中等破坏 |
Ⅷ | 多数人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 中等破坏----结构破坏,需要修复才能使用 | 干硬土上亦出现裂缝;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严重破坏;树梢折断;房屋破坏导致人畜伤亡 |
Ⅸ | 行动的人摔倒 | 严重破坏----结构严重破坏,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 干硬土上出现许多裂缝;基岩可能出现裂缝、错动;滑坡塌方常见;独立砖烟囱许多倒塌 |
Ⅹ |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掀起感 | 大多数倒塌 |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基岩上拱桥破坏;大多数独立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
Ⅺ | 普遍倒塌 |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大量山崩滑坡 | |
Ⅻ |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
11、什么是发震时刻?
发震时刻是指发生地震的时间,是地震台站观测技术人员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岩石介质中传播的时间,通过计算得出来的,它不等于人感觉到地震的时刻。
12、什么是地震序列及类型?
通常所说的地震序列,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段内连续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其类型可分为:
主震—余震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叫主震;序列中的其他地震,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叫余震。
双震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有两次主震的震级相当,两个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不长,地点、大小相近,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例如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和7.2级地震。
震群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主要能量通过震级相近的多次地震释放,这几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80%以上。例如1929年—1930年腾冲震群,18个月内相继发生了18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5次,最大震级6 1/2级。
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少而小、前震和余震的震级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
13、极震区和极灾区是一回事吗?
极震区和极灾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极震区是指地震破坏或影响最严重的区域,极灾区是指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区域。极震区有可能无人居住,如高山、峡谷、海面或沙漠地带;极灾区是指地震破坏人类居所和社会财富,成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14、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什么时候研制的?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我国出现了有关地震的文字记载。公元132年(东汉阳嘉元年),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能验知地震发生的时间及方向。候风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蛛,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樽中,覆盖周密无际,若有地动,樽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衔之。虽一龙机发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据《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记载,此仪器测出公元138年2月28日陇西地震(东汉顺帝永和三年),此仪器比欧洲最早出现的水银验震仪早了1000多年。
15、全球地震是怎样分布的?
地球上到处都会发生地震,但不是到处都会发生大地震;有的地震强烈到可以震撼山岳,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有的地震则极其轻微,以至单凭感官觉察不出,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1000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地震约18次,能造成重大地震灾害的8级以上地震越1~2次。小地震分布有时规律不明显,但较强的地震,特别是破坏性的强烈地震,在地理上常呈带状分布,称为地震带。
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16、世界上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主要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沿南北美洲西海岸,从阿拉斯加经阿留申至堪察加,转向西南沿千岛群岛至日本,然后分成两支,其中一支向南经马里亚纳群岛至伊里安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伊里安岛,两支在此汇合,经所罗门、汤加至新西兰。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该带是大多数灾难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震地带。二是欧亚地震带。贯穿欧亚两洲及非洲地区。其中一部分从堪察加开始,越过中亚。另一部分则从印度尼西亚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在帕米尔会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再出亚速海。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中,该带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
17、为什么说中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在我国发生的地震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这两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18、地震活动有没有周期性?
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周期性,但每个周期的长短是有差别的。因为一次或一系列大地震把某个区域内所积累的能量释放得差不多了,所以必须再积累一个时期才能再发生地震,这样就出现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那个区域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
19、用仪器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哪一次?我国最大的地震是哪一次?我省最大的地震是哪一次?
世界上用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震级的地震是智利境内1960年5月29日19时11分14秒(国际时),南纬38.2度、西经72.6度发生的8.9级地震。20世纪以来用地震仪记录到我国最大震级的地震是1950年8月15日22时09分34秒(北京时),北纬28.4度、东经96.7度,发生在西藏察隅、墨脱间的8.6级地震。用地震仪记录到云南省最大震级的地震是1970年1月5日01时00分37秒(北京时),北纬24.2度、东经102.7度,发生在通海、峨山间的7.8级地震。
20、云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震是什么时候?在哪里?
公元110年云南就开始有地震记载,据《后汉书》记载:“九月甲申(汉永初四年即公元110年),益州郡(今晋宁县晋城)地震。
公元886年云南已有关于大理地震破坏的文字记载。
21、云南为什么地震多?
我国地壳运动最剧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结果。而云南不仅受到印度板块沿缅甸弧自西向东俯冲的作用力,同时还受到来自青藏高原侧向挤压等多个动力作用,加上云南特别复杂的断层结构,导致云南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地震最多的地区之一。
22、云南地震有何特点?
据资料统计,云南地区平均8年发生1次7级地震,每3年发生6级地震2次、每年发生5级地震3~4次、每年有4级地震约20次、3级地震150~200次,远高于我国大陆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云南的破坏性地震多发生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坝区,成灾率较高。云南地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
23、云南震级最大的是哪一次地震?灾害最重的是哪一次地震?
云南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833年嵩明杨林8级地震。灾害最重的地震是1970年1月5日通海7.8级地震,造成15621人丧生,26783人受伤。
24、云南省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哪些?
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特别是6级以上地震并非到处都发生,而主要发生在下列一些地震带上:小江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中甸-大理地震带、腾冲-龙陵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南华-楚雄地震带。
25、影响昆明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有哪些?
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是影响昆明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带。前一个断裂带曾发生过7-8级大地震4次,后一个断裂带曾发生多次5--6级左右的破坏性强震。
26、云南为什么地震灾害重?
与我国其他省市区相比,云南地震的成灾率要高得多,主要是由自身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的。云南省的国土面积为39.4万平方千米,但94%均为山地和台地,且多为中高山地区,盆地面积不到3万平方千米,居住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约2000万人。
云南的盆地均属山间盆地,75%的盆地为活动断裂控制,是潜在的地震危险区。特别是云南东、西部两个第四纪湖盆区,分别都为世界著名的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所控制。这两个湖盆区也是云南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因此,在这样的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损失是极为严重的。
仅1970年通海7.8级地震以来30余年间,由于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超过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造成人员伤亡和灾害重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历史形成的城镇建设没有避让或难以避让活断层和不稳定地段。1833年9月6日嵩明8级地震,造成7000多人死亡,主要沿着小江断裂带分布,目前城市还在断裂展布区域发展,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比170多年前巨震发生时要高得多。1970年1月5日通海7.8级地震为什么一次就造成15621人死亡,主要是因为沿着发震的曲江断裂带,村镇十分密集,有的是直接建在断裂带之上,地震时被夷为平地。由于用于建房的土地资源稀缺,有的民房建在滑坡体、边坡、孤立山头等不稳定或易造成地震地质灾害的地段。
(2)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差。云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偏低,建房标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为土木结构,部分为砖木结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抗震意识不强,有的房屋无基础、无圈梁、无构造柱。震级不大却也造成人员伤亡。如2003年11月15日鲁甸5.1级地震,造成4人死亡。
(3)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云南地区部分山间盆地基底起伏很大,沉积物结构极其复杂,特别是下伏煤层和冲洪积与湖相交互层,包括回填土地区,易产生地面震动放大效应。如施甸盆地,距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和7.2级地震震中约150--200千米,形成Ⅶ度高烈度异常区。有时4级多的地震就会造成破坏。2006年7月22日盐津5.1级地震造成22人死亡,绝大多数是由山体滚石造成的,这在国内外震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4)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高。云南属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各地区社会发展程度反差很大,在不同的民族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是减轻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很多震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感知地震已逃离房屋的人,在返回房屋取物件时造成死伤;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丽江电影院砸死3人,均为地震时往门外逃离被门顶屋缘垮塌所致,而该电影院主体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27、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台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台是1882—1889年,由英国人米尔恩帮助日本在东京建立的。
28、我国大陆最早的地震台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1904年法国耶稣会所属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增设地震观测项目,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震台,1909年5月11日,该台记录到华宁县与弥勒县之间6.0—6.5级地震,这是仪器记录到云南地震的首例。现代中国人自己最早建立的地震台是1930年,由李善邦先生亲自在北京市鹫峰建立。
29、云南第一个地震台建在哪里?什么时候建立的?
1957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昆明北郊黑龙潭建立了云南第一个地震台,从此云南较强的破坏性地震就有了仪器记录。
30、地震致伤致亡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据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地震事件的研究,地震致伤致亡数量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1)地震致伤致亡数量主要与地震震级和震中人口密度有关。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2)房屋建筑、工程设施、设备的倒塌和地震时次生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
(3)地震发生时刻与伤亡数量密切相关,人们休息时刻特别是夜间发生地震,伤亡数量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