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44个世界级非遗项目。这一文化成就标志着又一非遗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中国智慧漂洋过海,为世界所了解和欣赏,向世界展现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春节”的申遗成功在大龙潭乡的各级干部和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中华儿女珍视的节日,春节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令人十分自豪。今后,将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油助威。
不一样的年味
大龙潭乡司城村司城组大学生施冬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天是腊月初九,距离春节越来越近,年味渐浓,归程千里是团圆。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历史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集中华民族传统礼俗与文化理念之大成,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仪式、扯不断的情感根脉。对我来说,“春节”申遗成功让今年的春节有了更特别的意义。
长大后,没了童年对于春节年俗那么重的参与度,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但年味一点没变淡。掸尘扫房子、推磨做豆腐、杀猪割年肉、宰年鸡、赶年集、贴春联……这些习俗都少不了。我们还有自己的传承年俗文化的方式,短视频、参观非遗体验示范基地、电子拜年、跳广场舞等等,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也将用更丰富的形式,传承年俗文化,普及年俗知识,让春节继续焕发强大生命力。
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传承人
大龙潭乡文艺协会负责人 施美玲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一个“年”字,胜过千言万语,最能激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想到春节,一家人吃团圆饭,热气腾腾、温馨暖人的画面就在我脑海闪过。春节承载着无数美好回忆和共同体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
对我们来说,春节后的第一个“赶集日”是开新街,春节的记忆与开新街是衔接的。我们一边用贴福字、贴春联、贴年画来表达对吉祥美好的精神追求,一边相聚排练、走访亲友呈现着人际的和谐互动;一边用置办年货来体现丰俭有度的生活态度,一边期待着舞龙舞狮、烟花灯火的热闹表现出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我们一边用祭祖敬先来彰显伦理观念,一边用直播、影像传播彝家热情……
春节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让它本就厚重的象征性又多了一层“外衣”。对于中国人来说,每个人都是春节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保有者。对于我们文艺爱好者或从业者来说,要更加重视春节里仪式性的民俗事项,尊重文化传承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节日文化需求,在赓续文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春节文化活动,让传统的习俗、仪式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守护传承至今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核。
春节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大龙潭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岳思妤
“春节”的申遗成功,让春节成了一个全世界都认可的文化符号,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提升。春节所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际社会被看见、被确认,为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以及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个新起点。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春节已走出国门,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每逢中国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共同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一年前,春节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
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记忆,它能连接每一个“小家”,也能通过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连接每一个“大家”。
春节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将更好地走向世界,引发共鸣共情,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从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我们要深入挖掘春节文化内涵,丰富春节文化活动,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魅力,让“中国年”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传播,让春节作为一座连接世界、连接心灵的桥梁,在全球化大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诗歌中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田家元日》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文天祥《除夜》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孔尚任《甲午元旦》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叶颙《已酉新正》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