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岔河 魅力非遗】市级彝族婚丧习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晓明
发布时间:2025-07-02 10:07 来源:岔河乡人民政府 打印

毕摩,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彝语中为举行祭祀活动时祝赞诵经之意,意为长老或老师。他们精通彝文和经书,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峨山县的彝族村落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专门替人主持丧葬祭祀、合婚占卜的职业,人们称之为毕摩,峨山彝语称呗玛。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庆、播种等生产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彝族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传播者,也是彝族社会生活中具有威信和影响力的人物。

19861月生于峨山县岔河乡安居村的李晓明(彝族纳苏支系),受到爷爷李顺联的影响,自幼对彝族毕摩文化、彝族语言文字有着深深的热爱。在校学习时,自己也在自学彝文。李晓明18岁开始正式拜师,系统承袭彝族婚丧习俗、彝文字书写、彝文古籍诵念。

他说:我爷爷就是干毕摩的,我爷爷去世的早,后来我就去红河州石屏县龙武镇大练庄村委会大练庄和李才旺师傅去学习,从18岁学到21岁下半年,开始从事毕摩。师传是毕摩传袭的唯一方式,收徒教习十分严格。李晓明跟随师傅李才旺,晨起诵经,白天为师傅劳动生产,夜间习文,有机会就跟随师傅到祭祀诵经场所观摩学习。

0021.png

他说:以前学毕摩的时候是相当辛苦的,我的师傅是相当严格、相当认真,他都是先教一遍,然后让徒弟回去自学,只有专心才能学会,要不然不专心的话就学不会。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钻研,李晓明至今已有18年职业毕摩的经验,每年独立主持宗教祭祀活动200多场次,为峨山、通海、华宁、双柏、玉溪、昆明多地的彝族人民奔走服务,是峨山县目前最年轻、也是最忙碌的毕摩。李晓明家中藏有峨山彝文古籍80余卷、外县区彝文古籍20余卷,掌握常用彝文字八千余个(包括个别杂字、异体字),熟悉彝族纳苏、聂苏(花腰支系)的生育、婚嫁、丧葬、乔迁、祭祖等传统习俗。李晓明能将生涩难懂的彝族经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洁易懂的通俗语言翻译解释给周边群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先民的智慧,深受峨山及周边彝族群众的认可和尊重。

0022.jpg

李晓明念祷词、唱经文、诵祭词,不仅传承了毕摩诵经的音韵旋律,还根据不同的经文内容,采用不同的调式,高腔嘹亮动人,低声浑厚悠扬。他通晓彝族历史文化、传承语言文字。闲暇时间,还教自己的儿子、家中侄子,学习彝族文字、彝族经文的念诵。

在传承带徒的同时,李晓明也在积极参加培训、展演活动。曾受邀参加昭通六祖文化广场祭祖活动。2012年参加玉溪市彝族古籍传承人毕摩培训班。2017年在云南民族村火把节系列活动中获优秀表演奖

2023年至2025年期间参加了峨山县火把节取火仪式和彝族开新街祭祀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2021年李晓明被县级文化部门评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被市级文化部门评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