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一起打牌,现在好了,有了新球场,年轻人打球,老人小孩在旁边看热闹,热闹又健康!”嘿腻组村民方大哥笑着说。这处让村民赞不绝口的篮球场,项目资金没有等靠镇村两级,而是全村人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共同建成的民生工程,是嘿腻村探索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一、需求催生想法,议事凝聚共识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村里孩子周末、假期没处去,年轻人想运动也没场地” 成为不少村民的心病。在一次村民小组议事会上,有村民提出 “咱们自己建个篮球场” 的想法,瞬间引发热烈讨论。为摸清大家的真实意愿,嘿腻组共建共治理事会成员上门征求意见,同时利用村广播、微信群发布倡议。经过一周的征集,超过 90% 的村民表示支持。随后,召开村民议事会,明确篮球场选址在村内闲置空地,建设资金由村民自愿捐赠,施工则优先雇佣本村有手艺的村民,既降低成本,又能让大家参与其中。
二、众人拾柴聚力,共建温暖球场
倡议发出后,村民们的热情远超预期。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通过微信转账支持,最低100元、最高2000元,短短半个月就筹集资金20110余元,加之集体出资34000余元,共用资金54000余元。施工期间,村里的泥瓦匠、电工主动义务出工,每天天不亮就到现场搅拌水泥、铺设地面;村民们还利用晚上加班加点,原本计划 1 个月的工期,20 天就顺利完工,从凑材料、定方案,到挥锹铲土、架起球网,没有外人帮忙,全靠邻里搭把手、出份力。如今球场落地,孩子能撒欢奔跑,老人能坐着聊天,年轻人能组队赛球,每一处都藏着大家的心意。
三、制定管护公约,共治守护成果
篮球场建成后,如何长期维护成为关键。共建共治理事会成员再次组织村民讨论,共同制定《嘿腻组篮球场管护公约》。公约明确:设立“轮值管理员”,由村民按户轮流负责场地清洁、器材检查;如果要举办比赛,需提前向村小组报备,统一安排时间。
从 “要我建” 到 “我要建”,从 “我出资” 到 “我维护”,嘿腻组篮球场的修建过程,是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缩影。以后,嘿腻村将继续以村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壮大“自己的事自己办”的共建力量,持续提升“有事一起商量”的共治温度,共建共治共享,让乡村生活更有温度、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