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用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与和平曙光;八十年后,烽火硝烟虽已散尽,但老兵的故事从未褪色。
在小街街道,有这样几位亲历战火的老兵与支前模范。他们的岁月记忆里既藏着最动人的家国情怀,也映照着“胜利”二字的千钧重量。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热血故事,传承他们永不磨灭的奋斗精神。
一、林正邦:17岁赴越抗日,见证胜利时刻的“铁血战士”
“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时,我们在越南的阵地上都哭了——那是喜极而泣,也是为牺牲的战友而难过。”98岁的林正邦坐在自家小院里,手指轻轻摩挲着旧照片,思绪回到了80年前的战场。
林正邦是小街街道牛白甸社区牛白甸组人,1927年4月出生。1945年6月,年仅17岁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加入云南六十军,随部队开赴越南参战。彼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他和战友们日夜坚守阵地,在枪林弹雨中守护着祖国的边境防线。
抗战胜利后,林正邦继续留在部队,1946年3月随部队进入东北,先后参加了“四保临江”“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在战斗中多次负伤。1952年4月,因伤无法继续服役,复员回到家乡。
如今,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祖国日益繁荣强大,林正邦感慨道:“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没有战争,没有苦难。但我们不能忘了过去,历史的悲剧绝不能重演。”他反复叮嘱年轻一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居安思危,团结一心,把抗战精神传下去,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多做贡献。”
二、张有明:老山战役冲锋在前,“当兵不怕死”的忠诚勇士
“1984年4月,老山战役打响,我们连128人是先头冲锋连,我带着1班战士第一个向主峰冲锋!”提起当年的战斗,70岁的张有明声音依旧铿锵,胸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三等功”勋章,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张有明是小街街道石邑社区普家仓组人,1955年7月出生,1979年3月参军入伍。作为一名新兵,他来不及适应军营生活,就随部队奔赴边境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炮火轰鸣中,他褪去了青涩,在一次次战斗中成长为一名战士。
老山战役的冲锋场景,是张有明一生无法磨灭的记忆。“冲锋的时候,身边的战友突然中弹倒下,我心里又痛又恨,但脚步不能停——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拿下主峰!”他回忆道,那场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战士们饿着肚子、顶着炮火,硬生生守住了阵地,最终赢得了胜利。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太幸运了。”抚摸着勋章,张有明的声音有些颤抖,“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谁也不希望再打仗,但如果国家需要,只要我还能动,就会拿起武器上战场!”作为一名老兵,他最常对年轻人说的话是:“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
三、施贵华:从支前民兵到“文化使者”,用一生诠释“军人本色”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退缩。”74岁的施贵华,是小街街道兴旺社区三组人。从18岁参军入伍,到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支前民兵,再到后来的“乡村广播员”“村志编撰者”,他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1969年2月,18岁的施贵华加入部队,1971年光荣入党,1973年退伍回乡。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已退伍6年的他,主动请缨加入对越支前民兵队伍,担任排长,负责战场物资运送和伤员转移工作。
“有一次转移伤员,我们遭遇敌人伏击,队伍迷了路,大家都很慌。”施贵华回忆道,当时他强压下内心的紧张,凭着在部队学到的野外生存经验,带领队伍在山林里摸索,最终安全回到后方医院,让多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因表现突出,他荣获“对越自卫反击战支前民兵二等功”。
战争结束后,施贵华的“战斗”并未停止。1986年,他接到了一项新任务——负责社区广播播放工作。这一播,就是27年。“小广播虽小,却是党和国家政策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即使收入微薄,他也从未懈怠,每天准时开播,将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便民信息传递到家家户户。
仅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施贵华,有着一个“文化梦”。为了讲好家乡故事、传承本土文化,他坚持自学,利用空闲时间走访家族老人、查阅历史资料,历时13年,牵头编撰完成《兴旺村志》和《施氏家谱》两本书,为社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多年来,施贵华先后荣获“峨山县优秀共产党员”“峨山县道德模范”“玉溪好人”“云南好人”等多项荣誉。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谦逊:“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一名老兵该做的事。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为家乡、为群众多做事。”
从抗日战争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从冲锋陷阵的战士到默默奉献的支前模范,林正邦、张有明、施贵华三位老兵,用不同的人生轨迹,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先辈与建设者的缩影;他们的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宝贵财富。
八十年岁月流转,烽火已成历史,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从未过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从老兵故事中汲取力量,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日常,用奋斗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