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此归情,熠熠行青麓”,在那个毕业的夏天,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研究生录取资格,投身于农村广阔天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初来乍到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双江街道宝山村的我,决心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扎根在宝山村。
“宝山村是个宝”,任职17年的老支书杨文华在我到村后语重心长地讲起宝山村的矿产资源、民族文化、脱贫成果等情况,从他沉稳的话语中,我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深沉。
为了快速了解村情村貌,成为群众“知心人”,我一到村上就开始学习村里的资料,从村民家庭情况到村庄集体经济收入,从村彝服、彝绣等特色民族文化到四季豆、中草药种植等农业资源。一有空,我就跟随村干部遍访脱贫监测户,既了解了他们的困难和诉求,也和村干部一起为他们想办法、提建议,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在敬老月和春节前夕,我和村干部一起走访慰问高龄老人和困难群众,说着暖心的话,望着他们漏出幸福的笑容,我也感悟了“脚踏实地”的意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探望卧病在床的普大娘,她在我们离别时目送我们离开,泛着莹光眼里透露出依依不舍和感激。我深深记住了这一刻,也更加感悟到基层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把握为民服务的初心。
有了“初心”,就更要笃行。在了解了宝山村资源禀赋后,我发现作为“省十大刺绣名村”“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宝山村,却正面临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加剧、空心化严重、村民增收困难等问题,仿佛守着一座亟待开采的金山,却缺少开启的钥匙。在回村委会的路上,回想起一位位在我眼前闪过的村民,面对他们的殷切期望,我下定决心要为他们寻找到那把兴村致富的“钥匙”。
说干就干,聚焦本村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资源,我和村支书多次向县里、街道争取,积极协调对接相关文旅企业。一次又一次向有意向投资的文旅企业介绍本村的彝族文化特色和村情村貌。经过反复宣传推广,一次又一次的介绍,从彝族刺绣传习馆到彝族墙画,从百年祭柳到火把节和“弦子舞”,终于有一家资金雄厚的企业对投资村旅居产业产生了兴趣。企业规划项目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完成25户示范旅居房及其核心基建;二阶段新建15栋特色旅居房及完善配套基建;三阶段扩展至全村,建成生态和谐的民族旅居示范区。然而,对标投资方要求,能不能在签约前说服群众完成25户闲置房屋的出租外包指标,我和村支书都没有底气。我们只好采用“笨办法”——走家入户,只要是有闲置房屋的村民家,我们都一一走访,拉家常、谈优惠、聊政策。对于那些外出务工或者还在犹豫的村民,我就用电话向他们宣传推广,想尽办法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在话费打光前,我终于初步争取到了25户村民出租闲置房屋。项目签订的那一天,我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自己小心培育的一株绿植在汗水浇灌下终于开花结果。在旅居项目建成后,将带动本村超过50人就业,村集体经济仅分红一项就增收2万元,进一步促进25户超50位村民人均增收4万元。
漫步在苍翠环绕的宝山村,这座沉睡的宝山正以千年彝乡的韵律苏醒。青石巷蜿蜒处,非遗刺绣在阿婆的手间绽放成花;百年祭柳下,清风轻诉传承荣光,花香果香漫过雕花木窗。晨起推窗即眺云海,日暮火塘彝舞随星光渐灿。25户独栋彝院秘境,枕着古树年轮与山区私语,让游客的每个细胞都浸润自然的诗意,熙攘人潮倒映出村民们返乡致富的希望。我相信,只要脚踏这片服务群众的“黄土地”,奔赴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就一定会寻找到自己的青春“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