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VS基孔肯雅热,你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25-08-22 15:09 来源:峨山疾控 打印

当前正值夏季,气温攀升、降雨量增多,蚊媒活动愈发活跃,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上升。近期,全球及周边国家基孔肯雅热广泛传播流行,广东佛山等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并外溢到其他省(区、市),峨山县地处中老铁路干线,交通便捷,人员流动频繁,虽暂无本土疫情报告,但外来输入疫情风险较高。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现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相关防控知识科普如下: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2023 年我省西双版纳州曾发生登革热疫情。其潜伏期通常为 1-14 天,多数病例集中在 5-9 天。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一旦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骤升至 40℃以上;“三痛” 症状:包括剧烈头痛、眼眶痛及全身肌肉关节痛;“三红” 表现:面部、颈部、胸部出现潮红;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皮疹症状:四肢或躯干可见充血性红疹;重症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严重时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同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我国于 2008 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且曾引发本地疫情。该疾病潜伏期一般为1-12 天,常见为3-7 天,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发热症状:发热持续1-7天,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皮疹表现:多在发病后第2-5天出现,超半数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消退,可能伴随脱屑;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能波及膝、肩等大关节,其中腕关节受压引发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疼痛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可持续数月;重症情况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防控蚊媒疾病的预防措施: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相同,均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伊蚊具有白天叮咬人的习性,尤其在日出前后 1-2 小时和日落前 2-3 小时最为活跃。其幼虫主要孳生于瓶罐、废旧轮胎、花盆等小型积水容器中。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降低蚊媒疾病传播的风险:环境治理: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的根本措施。需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易积水区域,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杜绝蚊子繁殖条件。个人防护:外出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在裸露皮肤处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家中应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构建“无蚊空间”;必要时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灭蚊。同时,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域的逗留时间。关注流行区疫情: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时,出行前务必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 14 天内要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旅行特别提示:各位市民出行前务必查询目的地疫情情况,备足驱蚊用品;归国后 14 天内持续监测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史。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