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迎来新机遇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宝库,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近日,峨山“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基地”迎来了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第一批师生,赴我县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田野实践调查。
此次实践活动围绕民族文化、彝绣技艺、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主题,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查阅文献等多元研究方法,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我县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搭建起校地合作的坚实桥梁。
“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在富良棚乡彝绣传习馆,多种技法针法的作品琳琅满目,让实践团队对我县精湛的刺绣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深刻的认识。
走进富良棚中心小学,团队成员细致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以及“非遗进校园”情况,被乡村孩童的坚强品格和好学精神所动容,鼓励他们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把“花鼓舞”“舞龙”等彝族文化传承下去。
在农户家中,调查团队对社会保障、农事生产等方面进行详尽了解,深入探讨土地流转背景下留守群体的计生方式、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空心化与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内容,期望从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实践活动结束时,部分师生代表与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以及富良棚乡有关领导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座谈会上,师生代表们畅所欲言,围绕我县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高质量意见建议,双方就后续合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校地合作不仅是高校师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更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今后,我县将持续深化与云南民族大学的交流合作,在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建设、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特色产业规划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把峨山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持续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来源:中共峨山县委统战部 普俊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