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血脉
发布时间:2025-03-08 09:59 来源:峨山县人民政府网 打印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当汉族茶商向彝族老人学习传统烤茶技艺,当哈尼姑娘跟着彝家阿妈学刺彝绣,当各族非遗传承人携手展示和传承技艺,当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这片土地正用最鲜活的方式证明:文化的交融,从来不是消解个性,而是让每一份独特都在共同体中熠熠生辉。

1.png

非遗共享激活共同记忆

峨山彝族自治县地处滇中腹地,是彝族、哈尼族、汉族等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是连接滇南、滇西、滇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西南出省、出境必经之地,还是茶马古道与盐马古道的交汇枢纽。千百年来,马帮的铃声与民族的脚步在此交织,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孕育出了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不仅是各族群众的历史记忆,更成为促进民族交往、增进文化认同的鲜活纽带。

峨山的非遗文化天然具有“跨民族”属性。彝族火把节不仅是彝族同胞的狂欢节,更能吸引哈尼族、汉族等多族群众共同参与,万人围火起舞的场景成为民族情感交融的象征;彝族花鼓舞作为峨山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峨山最具民族代表性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峨山,花鼓舞已经成为了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是全民参与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彝族四腔则是“滇南彝族四大声腔”之一,也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声腔之一,它广泛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华宁以及邻近的建水、石屏县一带彝族聚居的地方,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而在彝族刺绣纹样中,同样也吸纳了汉族、哈尼族等多民族审美元素与文化,充分将彝家女子的聪慧美丽、热情活力,以及其他民族的智慧与勤劳、勇敢与坚韧、美丽与富饶充分展示,更融入了现代的创意元素,成为峨山各民族团结友爱的象征。这些非遗项目已跨越族群界限,变成了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成为了峨山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承。而峨山县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技艺联展”“非遗公开课”等活动,将各族手工艺人、传承人汇聚一堂,让不同民族的非遗技艺传承在“互学互鉴”在中打破隔阂,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

传承创新重构民族认同

在峨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依托文化根脉、经济纽带与社会协同的具象化过程。不知不觉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之“行走嶍峨 多彩非遗”活动,已悄然间走进了百姓生活,一场场沉浸式体验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非遗盛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非遗传承的创新转化,为民族交融注入了新活力。

3.png

 滇剧折子戏、玉溪花灯戏、彝族敬酒歌、彝族花鼓舞、彝族四腔、元江棕扇舞、小彝剧《顺英养猪记》、傣族织锦刺绣、竹乐器制作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展示活动暨非遗公开课,通过表演、访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五“铁定”在峨山县嶍峨古镇萃秀书院举行。精彩纷呈的传习展演,既提高了观众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欣赏水平,又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增进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和认同。

  每当周六,夜幕降临,峨山嶍峨古镇广场舞台上的灯就亮了。“同唱一首歌 同为一家人——行走嶍峨 多彩非遗”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验示范基地展演(展示)系列活动也如期开演,一场沉浸式体验传统艺术魅力与活力的非遗盛宴也正式开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非遗艺人,以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艺术特色,将花鼓舞、关索戏、抬阁、棕扇舞等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节目,精彩纷呈轮番上演。

         4.1.png  4.2.png

当1600℃的铁水被击打至高空,瞬间化作漫天金花,如星河倾泻,化作万千星火与古镇、阁楼夜景交相辉映。当手持特制铜壶的艺人,将燃烧的火焰如流水般倾倒,形成火龙盘旋、火凤展翅的奇幻景象。用炽热的铁水与火焰演绎出的浪漫和极致美景将活动推到了“白热化”阶段。

 而当广场上的篝火熊熊燃起时,热情好客的彝家儿女和各族群众就随着音乐的响起不约而同的弹起了弦跳起了脚,“纵情踏歌”“蹦彝迪”“跳彝舞”,纵情放飞激情似火的狂欢则让市民游客深度体验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民俗节庆凝聚共同意识

 “看非遗•跑早操”中老铁路沿线非遗文化旅游节暨2025峨山半程马拉松比赛鸣枪开跑,“行走嶍峨 多彩非遗”2025年峨山开新街非遗(民俗 )展演在峨山县嶍峨古镇火爆“开街”,“周於礼杯”全省少儿现场书法大赛在峨山县嶍峨古镇首届举行。这些都市化特色传统节庆活动,均以传统文化为纽带,融合现代发展需求元素,将关索戏、踩高跷、棕扇舞、花鼓舞、舞龙舞狮等各地的非遗绝活与传统民俗“搬”上了街头、舞台,旨在以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为抓手,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互鉴、经济互通、情感互联,推动各民族在传承中共融、在交流中共生。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画卷,为民族地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小而美”的样本,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层经验。

5.png

文化共生诠释命运与共

  近年来,峨山县以“非遗+”为抓手,持续探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路径。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IP引领下,推出“行走嶍峨  多彩非遗”系列活动,通过沉浸式非遗体验、多民族互动共创、文旅深度融合等方式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助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接轨,既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又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实践充分表明:当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烟火气的街头舞台”,当各族群众从“文化共享者”变为“价值共创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便会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中生根发芽,也能真正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背后“各民族团结如石榴籽”的深层意蕴。

6 (2).png  6.3.png

如今的峨山,“非遗”已不在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各民族生活中的血脉,更是峨山民族团结进步的亮丽名片。

来源:峨山统一战线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