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上,我们看见了这位民族团结模范的身影
发布时间:2025-02-05 11:07 来源:峨山县人民政府网 打印

2025年央视春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一同亮相,共同庆祝这一全国瞩目的盛事。其中,有一名来自大山峡谷深处的傈僳族乡邮员,他就是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兼投递员桑南才。

1.png

在前不久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国民族报记者走进了桑南才的家乡,真实记录下他的故事。

你可曾想象,一条孤独的路,一个人能走多久?

你可曾思量,37年只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称杆乡,地处高黎贡山与怒江之间。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人们靠着溜索、栈道与外界打交道。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是峡谷地区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把山里的老百姓和山外的广阔天地连起来!这件事,他做了37年。他将青春和热情都献给了家乡的邮路,献给了家乡的各族群众。在这条邮路上,他准确投递150余万份邮件,行程达32万公里。为了让邮路不中断,他失去了一节手指,身体多次受伤。

初见桑南才,是在202412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着傈僳族的传统服装,神情略显紧张。

手指虽然断了,但邮路不能断!不管邮路有多艰辛,我从未想过放弃。桑南才语气坚定,分享自己与怒江邮路的故事。

台上的人讲得铿锵,台下的人听得动容,很多人湿了眼眶。

再见桑南才,是在15天后,他工作的邮政所门口。这个小小的邮政所,就是他坚守了37年的地方。

冬日的怒江大峡谷,阳光明媚,群山披绿。桑南才骑着摩托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把邮件、快递包裹送到群众手中。

坚韧不拔——“恶劣的环境、内心的孤独,都难不倒他

桑南才的家和邮政所紧挨着,就在怒江边上。怒江两岸遍布峭壁,巍峨高耸,直插云霄。恶劣的自然条件磨炼出了怒江人坚韧从容的性格,这在桑南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88年,17岁的桑南才被称杆乡邮电局录用,这一干,就是37年。桑南才也从群众口中的小桑成了桑哥,如今又成了桑叔

称杆乡邮政所是怒江州泸水市9个乡镇邮政所中,服务行政村和少数民族群众数量最多的一个所,共有5个投递段,邮路总长486公里。

2012年前,称杆乡绝大部分行政村不通公路,桑南才只能肩扛邮包,在日复一日地蹚河、爬山……一趟邮路往往需要走上五六天。

年轻的时候,我陪他走过几回邮路,背着装满报刊信件的邮包在高山峡谷里从天亮走到天黑,风餐露宿,真的是太苦太累了。桑南才的好朋友、称杆乡中心小学教师九妞华,感慨地说,“30多年了,没听他喊过累和苦。

2.png

桑南才到双奎地村村民阿波华家收件,助力土特产出山

桑南才不怕累和苦,他最怕的是,每年七八月份怒江的雨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却是他最忙碌的时候。高考、中考的通知书特别多,我必须要按时送到考生手上。他说。

通知书,代表着通往未来梦想的入场券。37年里,桑南才已记不清送了多少份通知书,他以自己的方式照亮了山村孩子的未来之路。

勤勉尽责——“他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

2012年开始,怒江州通村公路相继修通,乡里的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很多人都开始学骑摩托车,桑南才也迫切想买辆摩托车。但那时山路路况复杂,还存在危险,所以妻子密晓琴坚决不同意。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密晓琴说:他这个人,认准的事情就不会变。那时候工资不高,他偷偷攒了半年的钱,买了辆摩托车。”“有了摩托车,我在路上的时间能节约一半,乡亲们也能早点收到信件,不是挺好的嘛!桑南才笑着说。

3.png

桑南才整理邮包,准备入户送快递。

近年来,怒江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的畅通极大提升了桑南才的工作效率,他的邮包也从装信件、报纸、杂志扩充到衣服、食品、生活用品等,种类越来越多。他每天穿梭于各个投递点之间,坚持邮政所附近的包裹当天送达。

2019年,称杆乡邮政所又加入了两名年轻人,但称杆乡3条邮路中最远最难的勒墨村,还是桑南才自己投递。

勒墨村地处怒江峡谷腹地,西边与缅甸接壤,所辖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

111日,记者跟随桑南才一起走上邮路。上午9点,桑南才像往常一样,骑上摩托车前往勒墨村,1个多小时后到达了位于山顶的桑叁那家,向山下望去,弯弯曲曲的公路盘绕在葱绿的山林间。 

桑南才两三天来我们这里一次,不管刮风下雨,假期也没休息。他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以前我们买年货,得凌晨4点起床,走5个小时到乡上赶集,再花5个小时走回来,从早上天不亮走到晚上天黑。现在路也通了,网也通了,买东西就在网上买,桑南才给我们送货。桑叁那说。

春节前夕是我们这里的投递旺季,土特产要出山,年货要进山,投递一次,两个邮包都装不下。桑南才介绍说。很多乡亲的蜂蜜、草果等农产品,都会从桑南才的手中寄往全国各地。

楷模榜样——“把邮路变成幸福路、致富路、同心路

一个标杆就是一个榜样,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

37年来,桑南才穿烂了560多双胶鞋,骑坏了5辆摩托车,磨破了160多个邮包,每年行程超过54000公里。他见证了高山峡谷邮路从鸟路鼠道天堑通途的巨变,见证了家乡一步跨千年的发展奇迹。

称杆乡邮政所的后面,有一间桑南才劳模工作室,墙上挂满了他这些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2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邮递员,我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要加倍珍惜。桑南才说。

4.jpg

▲20241112日上午,桑南才(右)到双奎地村村民家中送快递。

过去,交通不便,村民上街一趟十分不易。桑南才主动充当起村民的义务采购员,从化肥、饲料、大米到白糖、盐巴、感冒药,都会爽快地答应村民请托。他还力所能及地帮着乡亲们做一些事、解决一些困难:拿出15万元积蓄帮助村民杨赵才发展产业,照顾古登乡腊斯底村孤寡老人冬华妞妈7年多,为交不起学费的杨忠华凑齐学费和生活费,通过邮乐网帮助双奎地村多户村民家推销草果、蜂蜜等农产品……

37年来,每次到村寨,桑南才总会跟乡亲们拉家常,讲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团结……只要是对乡亲们有用的,都是他宣讲的内容。桑南才早已成为乡亲们的贴心人”“家里人

父亲常说,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邮递员,他做到了,他是全家的骄傲。受桑南才的影响,儿子杨鑫在少年时代就喜欢上了那山间的一抹绿。现在他是中国邮政集团怒江州分公司的一名邮车驾驶员,每天往返于怒江和大理两地。我要向父亲看齐,努力做好工作,让父亲为我骄傲。杨鑫说。

一条路,我走了37年,很辛苦,但是踏实,很幸福!桑南才说道。

在妻子的眼里,桑南才是个值得托付的人。因为工作太忙,我有时候会抱怨家里的事情他帮不上忙。但乡亲们对他的感激,让我知道我遇到了一个好人,我愿意支持他。 密晓琴说。

尽管荣誉加身,但桑南才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临近年关,桑南才聊起他的新年愿望:我要继续当好托厄哈扒(傈僳语,意为送信人),服务好群众、服务好边疆,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维护好民族团结,把邮路变成幸福路、致富路、同心路。

记者手记

行走不停,总会有新发现。亲临现场,总会有新感受。1月中旬,我跟随中央行业媒体2025新春走基层采访团踏上了云南之旅,采访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兼投递员桑南才。

岁末寒冬的夜里,我们一行从大理机场赶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行走在大山之间,朦胧的月光下,记不得穿过多少条隧道,跨过多少座大桥。

曾几何时,激流翻卷、夺路狂奔的野性怒江和峰峦叠嶂的高黎贡山,对于怒江的游子、求学的孩童、重病的老人,都是难以跨越的天险。

怒江州地处横断山脉腹地,98%以上的国土面积是高山峡谷,1954年怒江州成立时,境内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座桥梁。党没有忘记生活在高山峡谷间的各族群众,怒江儿女没有在恶劣的环境面前止步不前。

70年间,梦想照进现实,怒江人民终于实现了出门有路、抬腿上车。如今,这些蜿蜒在高山峡谷的公路,是联系各族群众的纽带,是各族百姓通往大山外的出路。

改变,从1999年开始。随着独龙江公路贯通、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通车,峡谷之间独龙江乡的各族群众彻底告别每年长达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一条路改变一个乡,改变了几千名各族群众的生活。

云南的邮路、居民出行主要是依靠公路发展起来的。

建成各类跨江桥梁160座,完成溜索改桥工程36座,全州农村公路里程达6375.752公里,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

这些数据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怒江人民一步跨千年的人间奇迹,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庄重承诺的最生动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云南,心系怒江。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尺素情深,纸短情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2024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桑南才颁奖,与他亲切握手。

在边境村勒墨村山顶桑叁那家采访时,桑叁那紧紧握着好兄弟桑南才的手,动容地说:我也想握一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感谢他对我们的关心关怀。总书记把我们各民族放在心里。请记者朋友们把我的感激之情带给总书记。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不仅要看抽象的数据指标,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一条条在高山峡谷间蜿蜒的道路,四山三江各族人民幸福的微笑,不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现吗?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如今的怒江,峡谷大地,江河奔腾,千峰叠翠,新景如画。

(转自中国民族报 记者 海宁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