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视角开启生活,驻村宛如一场“沉浸式游戏”。“新手村”的迷茫、“支线任务”的惊喜、“打怪升级”的成长与“终局成就”的感动,早已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地图中悄然铺展,“玩家”小高注册登录,开启了一段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故事。
第一关:“新手村”的懵懂与探索——从“外来客”到“自家人”。
初到司城村,“菜鸟”小高逐步适应“初始设定”:听不懂的方言是“语言系统”的初次加载、错综复杂的村情是“地图全貌”的逐步解锁、村民“NPC”发布的“新手任务”……当我一次次地在田间地头“刷经验值”,一天天地用脚步“扩展地图”,才能突破“身份隔阂”。200多个日日夜夜,村间的玫瑰花开了又开;28平方公里的土地,足迹深深浅浅地留在九个村民小组上。
第二关:“任务系统”的智慧解码——在主线支线中寻找通关秘籍。
驻村工作没有“一键通关”的捷径,每一次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都是在寻找最佳的“通关方式”。当我第一次走进村民家中,司城村朱书记熟练地问起房屋更换彩钢瓦情况,关心雨天是否还会渗水……方知这些未被“系统提示”的细节,恰是解锁群众真需求的“关键道具”。日子在计算亩产、调解纠纷、规划新种作物的讨论中一页页翻过。踏破门槛的入户走访,田垄地头沾满泥浆的跋涉,暴雨夜查看滑坡点的电筒光柱……这些“支线”虽然不直接影响主线任务的完成,却能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实事清单”,练就“见微知著”的敏锐触角。
第三关:“组队模式”的多方协作——激活乡村振兴“能量矩阵”。
单打独斗难破局,团队协作至关重要,我与村两委“组队开黑”。2024年9月至今,我们共同完成医保追缴、烤烟促耕、救助物资发放等全村任务。今年四月,细雨笼罩下的大田山片区人影攒动,在重复的弯腰、起立之间,用手托起一颗颗烟苗,根系纤弱却紧紧缠绕在一起,像极了我们:扎根于土地之间,那些曾弱不禁风的根须,终将整个田野的土壤抱成了温暖的巢穴,最终达成“副本”的通关。
第四关:“成就体系”的蜕变与升华——在扎根中重定义“人生经验条”。
两年时光即将过半,爬上坡路的艰辛、原地踏步的苦恼、工作失误的忧愁、面向未来的迷茫,每一道关卡都让我不断升级,能力不断提升。当天星厂山间的枝头挂满红莹莹的樱桃,当土嘎岭干的荒坡长满“黄金叶”,当大麻栗树的旧屋改成“安心家”,当甸多路的修建将成为望得见光景的新途……那些曾被汗水浸透的日夜,终将转化为成长的“经验值”。
“大型实景游戏”之驻村工作,没有预设脚本,却有无限可能。坡坎不再阻隔笑语,屋檐下聚拢着暖意,我以“游戏思维”解锁驻村生活,发现:通关不是终点,而是将“游戏思维”转化为治理智慧,把驻村岁月书写成属于自己的“觉醒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