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跃升,本专栏聚焦大龙潭乡涌现的“新农人”先锋。他们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组织,勇立潮头,深耕田野,带头致富,振兴乡村。这里将记录他们奉献“三农”、带动增收、提升规模、激发活力的生动实践。展现榜样力量,凝聚发展共识,期待更多乡亲投身现代农业,共绘富美乡村新画卷!
芒种刚过,下午四点正是天气最闷热的时候。鱼塘村法吾组的方健穿梭在自家半自动养鸡场里,查看鸡是否健康。金属喂料线规律的运转声打破寂静,他俯身检查通风设备,动作娴熟。三年前,这位玉溪师范学院毕业生怀揣30万元借款和一颗归乡之心,在这片荒坡上建起了第一个标准化鸡舍。如今,这里不仅年产肉鸡两万余只,更成为点燃鱼塘村养鸡产业的星星之火。
抉择:游子归乡扛起双重责任
“每次打电话,听见家里老人的声音,就想家。”谈及回家乡养鸡的原因,方健说道。毕业后的二十年间,方健在外打过工,种植过蔬菜,有亏有挣。2022年,肉鸡市场的稳定行情让他看到了契机,“既能守在老人眼前尽孝,又能在家乡创出一片天,为什么不搏一把?”他毅然返乡,说服家人,以破釜沉舟之势筹措资金——银行贷款、亲友拆借,30万元承载着一个中年人的全部希望。
模式:借水行舟开启“半自动”时代
创业维艰,单打独斗风险重重。方健选择了与昆明利之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深度绑定。公司提供优质“铁混金陵苗”鸡雏、全价饲料、疫苗及全程技术指导,更关键的是以14.5元/公斤的保底价回购成鸡。这对方健意味着:只需专注把鸡养好,基本没有风险。
1867平方米的现代化鸡舍拔地而起。自动喂料线、机械清粪带……方健将“半自动”的优势发挥到极致。75天一周期,一年稳定出栏三批,每批6500余只。2023年,近2万只肉鸡出栏,带来9万元毛收入。
破局:荒山结出“黄金果”
养鸡场步入正轨,方健的目光投向承包的50亩荒山。“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土地不能浪费。”他大胆规划,鸡舍规模扩建一倍,余下40亩全部栽种鹅柑。更妙的是,养鸡产生的鸡粪经无害化处理后,成了滋养果树的天然优质肥料。“鸡粪上山,柑果下山”,一条绿色生态循环链在山间形成。
如今,鹅柑林枝繁叶茂,已进入挂果期。方健成了半个果农,每天巡山疏果,乐此不疲。他算了一笔账:“盛产期每亩鹅柑纯利可达5000元,40亩就是20万!加上养鸡,年毛收入稳稳过三十万。”昔日的荒山,正蜕变为名副其实的“金山”。
担当:一个人带火一个产业
产业兴,更要乡亲富。养鸡场每逢集中免疫、转群等繁忙时节,方健优先雇用本村邻居。“在家门口就能挣现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大家都乐意来。”村民老方笑着说。这份朴素的共富情怀极具感染力。
在方健和同村穆正贵等人的示范带动下,鱼塘村的养鸡产业迅速升温。如今,整个鱼塘村标准化养鸡场已有3家,全村年出栏肉鸡规模突破3万只,一个初具雏形的肉鸡养殖专业村正在崛起。
淬炼:风雨之后见彩虹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2024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方健当头一棒——鸡群暴发葡萄球菌感染。15日龄的小鸡每天死亡30多只,损失惨重。那几天,他天天守在鸡舍,翻遍资料,打遍专家电话,尝试不同方案。一周后,疫情终于被扑灭。这场风波让他更深刻认识到科学防疫和风险防控的极端重要性,也为后来者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站在新平整出的场地上,方健目光灼灼。他计划今年9月就把养鸡场规模扩大一倍。他指着远处逐渐开始挂果的鹅柑林,说道:“那就是以后的盼头。”。鸡舍的灯光在近处闪烁,照亮了这个山村汉子坚毅的脸庞,也照亮了鱼塘村产业振兴的前路,这个读过大学的新农人回到家乡,让曾经的荒山完全变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