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大巴格村“宝贝”成熟的好时候:山林间,胡蜂养殖基地里的蜂蛹饱满丰实;田垄上,连片的辣椒红得似火,一串串挂满枝头,透着丰收的喜意。这些曾藏在山水间的物产,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密码”,而这背后,是大巴格村靠“蜂”“椒”并举调整产业结构、助力村民增收的发展之路。
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中,大巴格村没有固守传统,而是让胡蜂和辣椒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用成熟产业带来的稳定收益,走出了“特色兴村、产业富民”的新路径,让乡村发展的活力随着这些“成熟果实”一同迸发。
一、山林生“金蜂”:闲置资源变产业,拓宽增收新渠道
过去,大巴格村的山林资源多处于闲置状态。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里瞄准胡蜂养殖的市场潜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2年,村两委成员外出考察学习后,引进胡蜂养殖,让“靠山吃山”有了新可能;经过3年技术+经验打磨,2025年养殖规模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预计产值3万元。形成“村集体牵头、农户参与”的成熟模式;从蜂箱搭建到成虫采收,全程提供培训,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超5万元,胡蜂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蜂”。胡蜂养殖的成功,让“生态养殖”成为大巴格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首个“突破口”。
二、田垄结“红椒”:优化种植提效益,让土地长出“真金”
胡蜂养殖是“生态牌”,那辣椒种植就是大巴格村打出的“土地牌”。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让每一寸耕地都产出“真金白银”。村两委多方考察后从昆明引进优质美人椒种苗,以90元/1000颗的成本控制,向村民出售,并提供技术支持。美人椒、线椒、香辣椒凭借果型、口感优势打开市场,形成稳定销路;辣椒产业直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4500元,更让村民实现“一亩地增收1万元”的目标,全村种植80余亩,预计增收80余万元。火红的辣椒成了家家户户的“摇钱树”。
三、结构添“韧性”:多业并举强根基,集体村民共受益
大巴格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提质增效”的“乘法”。山林养蜂、耕地种椒,让不同资源各尽其用;村两委牵头村集体经济发展,统一技术、带动销售,解决“单打独斗”的难题;两大产业全年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持续收益,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实现“集体强、村民富”。如今的大巴格村,用“蜂”“椒”产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激活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
下一步,大巴格村将以“蜂”“椒”产业为抓手,持续夯实产业根基、培育乡村人才、厚植生态优势、凝聚组织力量,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落地见效,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更扎实地惠及每一位村民,打造共同富裕的乡村样板。(镇宣传统战岗 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