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岔河 魅力非遗】龙兰珍:县级彝族四腔非遗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5-09-01 11:45 来源:岔河乡人民政府 打印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水家园岔河221日起推出【山水岔河 魅力非遗】专栏,现上线第七期。专栏聚焦岔河乡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深入挖掘、整理全乡各类非遗文化资源,以全新视角展示岔河乡非遗的独特风采,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龙兰珍,女,彝族,19667月出生在岔河乡谢札村委会象鼻组的一个普通彝家。曾多次代表岔河乡参加峨山县山歌、民歌比赛和展演,获得过很多奖项和荣誉。201610月被列为峨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021.jpg

龙兰珍从小就喜爱唱歌。那时,山间的牛铃与母亲的歌声是她最早的音乐启蒙。13岁起,她就跟随母亲和姐姐学习彝族四腔、白话、会旗等当地流传的彝族山歌调子,凭借良好的嗓音和天赋,很快就掌握了当地的一些唱法技巧。没有专业老师,她就对着月亮练嗓;记不住歌词,她把调子刻在竹片上;为了精进自己的技术,她常常向周边村落的长辈请教,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多种调子的唱法,熟练掌握了岔河谢札村一带的彝族山歌调子。

022.jpg

16岁当选村妇女委员后,她把田间地头变成天然舞台,每当农忙过后,就带着姐妹们聚在一起唱山歌、唱酒歌、跳花鼓舞,在村里举办的节庆、婚庆活动中,火把节的篝火旁和开新街的集市上,总能看到她们身着彝绣盛装,用歌声点燃人群的热情。

2002年,龙兰珍当选谢札村委会妇女主席兼村文艺队长,她带领的文艺队成了峨山县各大节庆活动的常客2008年,她与本村李琼仙、矣兰芳、龙顺芬代表岔河乡参加火把节山歌大赛,荣获二等奖;2018年,她代表谢札村参加岔河乡首届民间山歌比赛,荣获一等奖;2025年,她与李秀芳、龙贵仙、李玉珍、李树英、李兰仙、方凤兰、李凤珍、左爱萍9人组成岔河乡马樱花姊妹队,参加峨山县火把节草根之声 闪耀梦想音乐汇比赛,获得铜奖与最佳原创奖……但龙兰珍最珍视的,是2016年那本非遗传承人证书。从前觉得山歌是祖辈传下的玩具,现在明白这是要传给子孙的宝贝。她与省级传承人李成刚老师为全县广大彝族四腔爱好者开办传承培训班,把四腔的五声调式编成歌谣,教大家用歌声记住乡愁。

 023.jpg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歌者还有另一重身份——种植先锋。2007年,当全县推广核桃竹子种植时,51岁的龙兰珍第一个扛起锄头:政策好,咱得带头干!她率先带头在本村种下60亩核桃、40亩竹子,又套种了10亩魔芋和10亩除虫菊。当绿油油的核桃挂满枝头,周边群众积极响应并纷纷效仿,圆满完成了本村的种植任务量。

唱歌要像核桃树,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种地要像唱四腔,把握时令才能五谷丰登。龙兰珍的这句话,道出了彝家儿女对土地与文化的双重敬畏。

025.jpg

如今,59岁的龙兰珍依然热爱彝族四腔。她的手机里存着上千段录音,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彝族四腔唱下去。这位从大山走出的歌者,正用最朴实的方式,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当城市霓虹掩盖了星河,龙兰珍的歌声依然在彝山回荡。那不仅是五个音阶的组合,更是一个民族用生命传承的文化密码。正如她常说的:山歌会老,但唱山歌的人永远年轻。在这片被歌声浸润的土地上,非遗的种子正随着春风,在更多年轻的心田生根发芽。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