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塔甸镇综治中心:“警格+网格”深度融合 群防群治共筑平安
发布时间:2025-07-07 09:39 来源:塔甸镇人民政府 打印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峨山县社会治理效能提升三年行动要求,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走深走实,塔甸镇以“网格精细化+警务实战化”为双轮驱动,着力构建“警格+网格”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强化警网协同机制、优化力量联动模式,推动派出所社区民警从“定期下村组”向“常驻在村组”转变、从“外来参与者”向“乡镇自家人”融入,真正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与基层警务工作同频共振。如今,服务重心全面下沉网格、矛盾问题就地化解在网格、平安防线织密筑牢在网格,基层社会治理正朝着更高效、更精准、更有温度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资源聚合,强劲服务动能

“综治中心+警格”模式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派出所民警、网格员参与巡逻防范,开展各类宣传,形成“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平安防线。通过与群众交流沟通点对点、零距离,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提早介入预防举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反诈宣传法治教育进村组、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全民法治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显著提升。


二、“警网”联动普法 织密防诈“安全网”

正好大家都在,我给大伙讲讲最近全通报的几类电信诈骗案件。521日,塔甸派出所民警李晓燕操着熟悉的乡音,拿着近期通报的电信诈骗典型案例,正给围拢来的老年群体拉家常。旁边的网格员则通过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防范电信诈骗等宣传手册及主题海报等资料,向群众讲解养老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刷单返利等高发骗局的话术套路,增强群众风险识别能力。

 

 

这就是塔甸镇“警网融合”普法宣传的日常缩影。今年来,镇综治中心推动社区民警与网格员深度联动,将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线下,依托集市“流动课堂”等场景,民警用“身边案”讲“身边法”,重点拆解保健品诈骗、养老诈骗、“冒充公检法”等针对老年人的高发骗局;网格员则化身“反诈助手”,现场协助安装反诈App、解答操作疑问,让防骗技巧“看得见、学得会”。线上,网格微信群“秒推”最新诈骗预警,公众号推送“反诈小视频”“防骗口诀”,实现“指尖上的普法”全覆盖。

三、“警网”双责联动 筑牢治理“连心桥” 

塔甸镇以“警格+网格”深度融合为抓手,将辖区标准科学划分为3个片区,与76个村组网格一一结对,推行“社区民警+网格员”双岗双责制——社区民警主抓治安防控、重点人员走访,网格员主责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形成“一警一格、双向联动”的责任体系。每周召开分析研判会听取社情民意,研究处理意见,形成“发现—研判—处置—总结”闭环工作格局。今年以来,通过网格预警发现并处置矛盾纠纷问题11起。


 

 

除了“实战攻坚”,“警网”联动更融入日常便民服务,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收集群众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反馈给社区民警和相关部门,共同协调解决。同时,帮助群众办理户籍业务、解决居住证办理难等问题。这些贴心的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警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进一步拉近了警民关系。  

“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塔甸镇“警格+网格”模式以“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在这里,民警的脚步丈量出平安的温度——他们不再是匆匆而过的“外人”,而是扎根彝乡“家里人”;网格员的日常串联起民意的脉络——他们用脚步编织信息网,用真心点亮万家灯。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服务下沉,塔甸镇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目标,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彝乡沃土落地生根。

供稿:柏云龙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