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甸镇大西村: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发布时间:2025-03-21 10:39 来源:塔甸镇人民政府 打印

近年来,塔甸镇大西村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破茧成蝶2024年大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6万余元

图片21.png

党建引领,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设施保基础,补齐短板促生产。土地零散贫瘠、田间道路狭窄、农田灌溉困难等都曾是大西村农业生产的掣肘,大西村党总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全面实施进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实现村村通,同时,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村民小组水窖、水沟、管网、提水工程等农业灌溉水利设施。近三年来推进机耕路修建200余公里,修建水沟、架设水管等近80公里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为农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片15.png

党建引领促示范,合作经营谋发展。农户种植所需要的化肥、地膜、种子、农药等农用物资,由村集体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统一代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农户种植出来的农产品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购包装售卖,如核桃、松茸、蜂蜜、水蜜桃等,由此,村集体创办了集分拣、烘干(冷藏)、仓储于一体的大西村土特产加工包装厂。每年3-5月主要是蜂蜜的采集包装,78月则是核桃、松子等作物分拣、烘干、包装,12月至次年3月用于羊肚菌仓储、冷藏,实现了不同季节的合理运作。

图片16.png

引进现代设备,提供技术指导。根据农产品种类和具体种植情况,村党总支积极向上争取资源,积极引进现代种植设备,如现代温室大棚、多功能旋耕机和种植机、无人机等,进一步节省人力;同时通过线上种植课程学习、线下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示范讲解等多种方式,了解和掌握种植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农户提升种植管理技术。

图片2.png

图片17.png

林下经济,为村级集体经济开辟“绿色通道”

大西村位于高海拔山区,是塔甸镇最偏远的行政村,曾经是全省的深度贫困行政村之一,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群众收入较低。为改变这一现状,村党总支本着不等不靠主动干的思想,创办峨山县山苏服务有限公司,瞄准由村办公司发展农特产品购销的发展路径,本着想了就定,定了就干,干就干成的经营理念,以村办公司为龙头,不断探索和拓展企业+工厂+农户模式,全力推动集体增收,帮助村民致富,村办公司率先探索羊肚菌种植产业,利用集体土地先行试种后带动60户村民自行种植,实现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同时成功引进大杉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林下食用菌实体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300余亩,全年用工1.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增收150余万元,基地产值突破500万元。

图片20.png

特色产业,鼓起村级经济发展的“钱袋子”

在抓好传统烤烟种植、农粮种植的基础上,大西村立足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经济和特色农产品种植。羊肚菌、红头竹荪,水蜜桃、樱桃、蜂蜜、紫洋芋、核桃、红袍花椒、松子……大山的馈赠经过大西人民勤劳的双手变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除此之外,村办公司还积极探索蔬菜、除虫菊等经济作物的育苗业务,不断探索和拓展“企业+工厂+农户”模式,全力推动集体增收,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70万元。

图片10.png

图片13.png

作为传统彝族支系山苏村落,大西村拥有着独特的彝族文化。村党总支积极挖掘开发山苏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村办公司承办火把节、马樱花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产品展销、多姿多彩的彝族特色演出、种类多样的特色小吃,展现民族文化的同时,有力带动群众增收,同时村办公司举办特色美食宴实现盈利2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步,大西村将继续沿着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道路坚定前行,不断发展惠民生、助增收的项目,实现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向奔赴”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