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之地 荞麦飘香
沿着蜿蜒的山路
来到山苏第一寨
塔甸镇大西村
如同踏入了一幅田园画卷
在大西神山脚下驻足望眼
湛蓝的天空如同水洗过一般
与远处连绵的山峦相接
而那漫山遍野的荞麦
宛如绿色的绒毯
微风拂过
它们轻轻摇曳
似乎在低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神奇故事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民实现致富增收的关键。近年来,塔甸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落脚点,持续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塔甸镇大西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凝“荞”聚“粒”,让村集体与群众双双增收,“麦”向乡村振兴增收路。
组织领航明方向,用心书写“荞”文章。大西村党总支始终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以“强村富民、产业振兴”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持续壮大”的工作思路,依托本地独特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小杂粮种植传统,深入调研本地荞麦种植的优势与潜力,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了荞麦种植的规模、品种选择和发展目标,推广“烤烟+荞麦”科学轮作,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让农户实现“一地多收”。在保障大西村2320亩烤烟丰收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烤烟稳收、荞麦增收”产业发展之路。同时,积极组织种植户开展培训,邀请专家为他们讲解荞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让种植户们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在销售环节,大西村党总支搭桥牵线,联系了多家有实力的收购企业,为荞麦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让荞麦产业从种植到销售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极大地提振了群众的种植信心。
良种良法巧助力,绘就乡村“丰景图”。近年来,为改变大西村经济相对滞后的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引进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蔬菜、水果、菌子品种,如小白菜、油麦菜、青花菜、大樱桃、水蜜桃、羊肚菌等。同时,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种植、除杂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提高产量和品质。2023年推广荞麦种植以来,定期邀请农技人员深入到每一块荞麦地,指导种植户科学播种、合理密植,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在灌溉方面,推广了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既保证了荞麦生长所需水分,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施肥上,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精准施肥,减少了肥料浪费,提高了荞麦品质。通过良种良法的结合,荞麦茁壮成长,田野里一片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为乡村发展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示范带动促发展,“麦”向共同致富路。大西村党总支秉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工作理念,坚持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紧随其后共同致富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致富带头人党员和村内种植能手的模范作用,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荞麦产业发展中来,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然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还有,依托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项目让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为荞麦种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外,大西村实现了统一采购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联系销售,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寻常荞麦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让全村群众“麦”向共同致富路。同时,该模式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预计每年可为大西村增加集体收入0.6万余元。2024年,全村16个村民小组有268户群众参与种植,荞麦种植面积2000余亩创造产值280余万元。
下一步,塔甸镇大西村将持续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延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越走越宽。
(文字: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