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不去的是军魂,抹不掉的是记忆
在双江街道,有这样一群老兵
他们曾身披戎装奔赴战场
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
如今岁月染霜,那份刻在
骨子里的军人本色依旧滚烫
陈龙与董存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的故事里,藏着战火淬炼的忠诚
更写满对家国的赤诚
陈龙:战场白衣兵 仁心映初心
1954年12月,陈龙出生于原城关镇。1974年12月,带着对军营的向往,他穿上军装,开启了军旅生涯。刚入伍的他,随部队前往盘溪,在那里度过了6年的训练备战时光。作为营部卫生所的卫生班长,他深知“救死扶伤”在战场意味着什么,于是苦练包扎、止血、急救技能,把每一次模拟训练都当作实战,只为在关键时刻能多救一个人。
1980年8月,部队接到命令,奔赴河口参加自卫反击战。“到了前线才知道,战争比想象中更残酷。”陈龙回忆道,战场环境恶劣,战士们以干粮充饥,枪炮声昼夜不息。作为卫生班长,他的阵地就在伤员身边——硝烟中,他背着药箱穿梭在战壕间,不顾流弹危险,跪趴在泥泞里为战友处理伤口,成功挽回5名战友的生命。而当他再次冲向一名重伤员时,一枚子弹穿透了他的肺部,剧痛让他眼前发黑,却仍死死攥着急救包,直到被战友拖到安全地带。
战后,陈龙因英勇表现荣获战时三等功。退役后,他被分配到城郊卫生所(现峨山县中医医院),继续从事医师工作,将战场上学到的严谨与仁心,融入日常诊疗中,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如今的陈龙,受战伤影响,肺部时常感染,咳嗽不止,还伴有腰椎骨质问题,偶尔会突发昏迷,被评定为六级伤残,每月领取国家4000元伤残补助。但他从未抱怨,总是笑着说:“能从战场上活下来,还能为国家做些事,已经很满足了。现在的日子太平又安稳,要好好珍惜。”那份历经战火后仍保持的乐观与感恩,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董存生:冲锋陷阵勇 勋章映赤诚
1956年1月,董存生出生于土官社区。1974年12月,18岁的他响应号召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昆明的部队,成为一名步兵。军营里,他不怕苦不怕累,队列、射击、越野…… 每项训练都力争上游,很快从新兵中脱颖而出,成了战友们眼中的“硬骨头”。
1979年2月,边境告急,董存生随部队奔赴河口边境,与越南老街的敌人展开激战。作为步兵,他始终冲在最前面,在一次冲锋中,子弹击中了他的手臂和臀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当时只想着往前冲,根本顾不上疼。”他说,简单包扎后,他又咬牙投入战斗,直到击退敌人。
在部队的几年里,董存生凭借英勇表现,于1978年、1979年连续两年荣获三等功,两本证书被他珍藏至今,那是青春最光荣的见证。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痕,最终被评定为六级伤残,每月会收到国家发放的伤残补助。1980年退役后,他进入石油公司工作,把部队里的纪律性与责任感带到岗位上,兢兢业业,深受同事好评。
如今的董存生,虽因战伤每逢天冷便会疼痛,却丝毫不影响他对生活的热情。他坚持每天锻炼,精神矍铄,提起年轻时的军旅岁月,总能侃侃而谈:“那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记忆,能为国家打仗,是光荣!”
一位是战场救死扶伤的白衣兵
一位是冲锋陷阵的无畏勇士
陈龙与董存生用不同的方式
诠释着军人的担当
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这份赤诚与勇敢,值得永远铭记
图文:党建办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