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更好地满足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双江街道用好“赏、学、制、品”四步工作法
以非遗为岁月的弦音,奏响群众心底的乡愁
组织开展“学非遗·记乡愁”假期
暨家庭教育系列活动
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全方位推动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一、赏非遗,领略多彩文化魅力
街道充分发挥“联”字优势,开展非遗文化展示、交流、体验等活动,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每周,街道定时组织10-20组家庭带领青少年儿童参与“行走嶍峨・多彩非遗”——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观演,带领孩子领略精美的民族服饰、精彩绝伦的传统舞蹈和民族音乐。在“看非遗 跑早操”文化旅游节中,街道发动100余名志愿者全程参与,助推非遗活动顺利开展。利用寒暑假夏令营契机,组织辖区近100名儿童参观玉溪市非遗展示馆、峨山县博物馆以及非遗传承基地,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民族民间文化的大门。利用“我们的节日・春节”契机,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在练江社区春节演出中融入浓厚的非遗元素,进行特色彝族花鼓舞表演,极大地提高辖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
二、学非遗:传承文化唤醒乡愁
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教育,让年轻一代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开展“非遗传承暖人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系列活动,带领孩子们制作窗花、剪纸、灯笼、练习书法等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推进“非遗进社区”,用好练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开设非遗文化传习和培训。在拓印课上,孩子们用小小的拓印工具,将古老的图案复刻在纸上,感受传统文化的细腻与厚重;在扎染课上,用五彩的染料,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体验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双江街道非遗传承人徐宝安定期深入双江小学、双江二小,为孩子们带去四弦启蒙课,从认识乐器构造到拨弦试音,一步步激发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在他们心底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三、制非遗:亲身体验激发创造
在徐宝安的非遗基地里,四弦制作、弹奏技艺教学有序开展。他广泛招收专业学员,每次授课都能吸引10-20名爱好者前来研习,大家齐聚一堂,在学习中充分感受传统彝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萃秀书院一楼,非遗传承人李绍萍为30名孩子们带来关于彝族刺绣技艺的精彩讲授,通过传授针法与技巧,让孩子亲手体验彝绣的魅力,在一针一线间传递着勤劳坚韧、质朴善良的家风。组织返家乡大学生到富泉村清泉村学习非遗竹编,在竹编艺人的指导下,学习破竹、去节、分层、切丝、刮纹、打光等一系列工序,亲手体验非遗制作。通过这些活动,参与者亲身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形式,增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激发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四、品非遗:感受魅力传播文化
依托系列文旅活动,号召辖区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发动辖区广大家庭带领青少年广泛参与到“逛集市、购文创、品美食”活动中,沉浸式体验团扇、传统扎染等非遗技艺制作过程,欣赏打铁花、关索戏、踩高跷、棕扇舞、花鼓舞、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独特的双江非遗文化魅力和浓厚的传承氛围。以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验示范基地首届彝族花鼓舞大赛为契机,选派双江街道花鼓舞队、双江街道新村花鼓舞队参加比赛,展现出队员们的良好精神面貌。组织辖区青少年到山后茶庄开展“茶文化”研学之旅,通过了解茶知识、参观老旧茶厂、体验现代制茶设备,在“研”途中深入探寻传统技艺的奥秘,在“学”游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增强青少年传承与发扬非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把非遗融入生活,留住乡愁匠心
下一步,双江街道将深挖开拓非遗活态传承模式
增强非遗的传承传播活力
将非遗融入社区文化建设
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让非遗成为“看得见的乡愁”
图文:党建办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