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八字岭村,探访乡野里的编织艺术
发布时间:2024-09-02 17:37 来源:峨山县人民政府网 打印

77c894b65b90438314fa68b053c7dc4.jpg

八字岭村,是甸中镇昔古牙村的一个村民小组,距离村委会3公里。这里毗山近水,环境清幽,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秩。走进八字岭村,你会看到悠长的阶梯石道,老旧的门框屋檐,高大繁茂的万年青树,别致精美的八字岭大庙,它们无不在叙述着八字岭村闲逸的生活和古老的文化。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八字岭村诞生了一大批手工艺者,他们小到学龄儿童,大到白发老者,个个心灵手巧,或通过父母辈亲手传授,或通过耳晕目染自学成才,编草席、滑席、草鞋、草墩,缝蓑衣都不在话下。一百多年来,这门编织手艺在八字岭村的祖祖辈辈中一直传承着。

打草席、滑席看似简单,实则工序繁杂,草料都是村民们自己种植的稻谷草、蒲草。每至农闲的七八月,各家老少纷纷收割蒲草,将其晒干后再放回家中,需要编织时再拿出来使用,还要选取颜色、长度相当的草,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制作草席、滑席的工具是自己制作的席床,开始打草席时,先将用席杆搓成的一根根席绳穿在木制的席床上,以确定草席大小、长短,然后两两默契配合,一人握席扣,一人穿席草,穿好席草后,握紧席扣用力使靶样的木条线下撞击,经过不断的反复,便能打成一床草席。

袁凤英奶奶今年已经78岁了,据袁奶奶说她从小就开始打草席,小时候和父母姐妹一起打,到现在和老伴孩子一起打,打草席陪伴了自己的一生。谈起打草席,袁奶奶神色飞扬,一边打草席一边讲解草席的制作方法,她说:“我们打草席用的不是普通的稻谷草,是糯米谷草,这种草打出来的席子既可以铺在床上,吸汗透气,又可以用来晒谷子、晒瓜子,无虫无蛀”。

随后,袁奶奶又展示了编草鞋,两根稻草在手中揉搓成绳,再不断续草,形成草绳,将搓好的草绳分成四股放在脚趾间,拉直麻绳,调整长度,草绳在绳间上下交替、反复穿梭,不一会,鞋底和鞋鼻部分就完成了。最后,再取草绳完成鞋扣部分,连接草鞋的鼻头和鞋耳,组成鞋面。

“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在我们那个年代、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双双草鞋,伴随红军战士踏遍了祖国大半个山河。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穿不上草鞋了,但我时不时还是会打几双,挂在柱子上,因为草鞋是艰苦奋斗的象征。”袁奶奶感慨的说道。

在另一位朱洪兰奶奶家中,她和亲家赵国英奶奶正在编制滑席,滑席编制步骤和草席相同,只是材料由稻谷草换成了蒲草,席床上用到的席绳也可用塑料条代替,编制时间更短,编制一床草席需要3小时,而滑席只需要一个半小时。朱奶奶说:“滑席相比草席更软,价格更便宜,以前没棉絮的时候先垫一床草席再垫一床滑席,冬天保暖,夏天凉爽,还可以除湿气”。

“这两天下雨多,所以这几天我也在缝蓑衣。”朱奶奶展示着已经缝好的蓑衣成品,“蓑衣的原材料是棕榈叶,大人穿的蓑衣需要25叶棕榈叶才能缝一件,小孩子的就用的少一些,蓑衣不仅仅是下雨的时候可以用到,冬天我们出去干农活,披上一件的话也可以保暖。”她介绍道。

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手工艺可谓是门类繁多,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来说,每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令人难过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编织过程耗时耗工、售卖价格较低、需求人数过少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在没落。

昔古牙村“两委”委员陶秀萍说:“以前不仅是八字岭村的人会这些手工艺,整个昔古牙村和甸中的其他村都会,现在会传统手工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愿意出去打工而不是继续学习传统手工艺,从小我就看父母打草席,自己也会一点,但是不是那么熟练,这些手工艺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我想跟村上的老人们学习,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据镇宣传文化中心主任朱荣宇介绍,陶秀萍也是一名县级花鼓舞传承人。

探访完村里的手工艺者们,我们一行人也将返程,行走在八字岭村的乡间小道,我看见了晒在古老门楼上的一排排蒲草,看到了修缮后的八字岭大庙,以及那颗越发繁茂的万年青树,雨后的八字岭村空气格外清醒,远远望去对面的山也格外翠绿,用文字和图片难以复原八字岭的美,也希望大家到八字岭走一走看一看,亲手抚摸手工艺品的质感,亲身感受席床上那一条条被席绳摩擦留下的痕迹,那是属于岁月的痕迹……


主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4015938

运行维护: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峨山县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滇公网安备:530426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5304260001  备案号:滇ICP备07500970号-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4015938,0877-401751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