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街道紧扣“党的工作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目标,统筹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升级”,推动“双中心”建设规范、优势互补、效能最大化,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实体支撑。
强化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整合阵地资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综合咨询、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等窗口,建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房等功能区,打造为民服务暖心阵地;街道综治中心有效整合平安法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治理资源力量,设置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法律服务室等功能室,打造平安建设前沿阵地。村级“双中心”阵地共建共用,从传统办事窗口转变为集政务服务、党群活动、矛盾纠纷化解、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阵地综合使用效益。
整合人员力量。街道“双中心”9人具体开展党群服务工作、12人具体开展综治工作,整合民警、志愿者等进一步充实“双中心”人员力量。各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村级党群、综治“双中心”主任,下派综治专员14名,科学划分为81个网格片区,选优81名网格长、177名网格员、346名微网格员,充分调动驻村工作队、基层治理专干、志愿服务队等力量,构建“双中心”为枢纽,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多元化服务模式。
整合服务供给。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提升服务效能,补齐综治中心在矛盾纠纷调处中存在的服务功能短板,并将服务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及时反馈至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在信息收集和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发现的服务盲区,特别是因服务缺位导致的矛盾纠纷,及时反馈至党群服务中心。小街街道“双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受理为民服务、矛盾纠纷事项22件,社会救助、道路修复、环境卫生等9件民生诉求在街道、村(社区)两级办结完成,4件正在推进,9件本级难以解决的事项及时报县级协调解决。
收集处置民情,回应群众关切。广泛收集民意诉求。深化“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民服务活动,由村级“双中心”牵头,通过党员干部入户走访、“三必到四必访”、村(居)民议事会、设置接访窗口等方式,充分发动驻村工作队员、民警辅警、综治专员、网格员、基层治理专干、志愿者等力量,构建“网格——村居——街道”三级信息收集渠道,今年以来,常态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和诉求45项,累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25人次。
用心办好民生实事。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今年以来,街道、村(社区)解决人居环境改善、道路沟渠修复等民意诉求17项,办好群众身边具体实事。落实“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查风险、除隐患、保稳定、促发展”专项行动,在辖区内全方位、全范围开展排查化解风险隐患102件,化解91件。截至7月底,街道、村(社区)帮办代办医保个人权益查询、法律咨询服务、养老保险缴纳、电子社保卡申领、农机报废补贴申请等事项3263件,在“双中心”服务阵地提供代办服务,为行动不便老人、特殊群体等提供养老保险代缴、优先办理等上门服务,让“双中心”融合成果直接利好群众。
拓展党群服务半径。聚焦居民需求和社区需要,围绕集体经济、人居环境、“一老一小”等,有序推进由义、文明、永昌、牛白甸4个社区6个“初心合伙人”项目,整合各类资源,丰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实效。结合重点工作、群众需求,实施党群服务“月月有特色,季季有主题”活动,今年上半年,14个村(社区)“双中心”围绕党的建设、基层治理、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等方面,开展特色活动、主题活动120余次,覆盖3570余人次,党群服务内容和品质不断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普法强基,聚焦2大重点区域、5类重点对象,组织开展精准、务实、高效、有针对性的“法律七进”普法工作,“法律进机关”2次、“法律进学校”2次,在赶集日开展集中宣传6次,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60余次,普法工作取得新成效。
加强反馈评价,提升服务质量。推行“办理——反馈——评价”机制,街道、村(社区)“双中心”对受理的为民服务事项进行答复反馈并征询评价,事项办理完成及时反馈办理结果,无法办理事项在3个工作日内答复并说明原因,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在办事窗口持续开展“好差评”评价工作,广泛听取办事群众心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以群众指尖上的“好差评”推动政务服务“零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