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典耀中华,普润乡土”志愿服务队于7月21日至25日,深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街道大维堵村,在彝族聚居的乡村播撒语言文化的种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启程彝乡,情系振兴梦。彩云之南,彝歌悠扬。面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迫切需求,深藏于滇中山水的彝族聚居村落峨山彝族自治县大维堵村,却面临教育资源短缺、普通话普及受限的挑战。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队跨越千里,在野生菌菇丰茂、烤烟连垄成浪的热土上,开启了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团队精心设计实践方案,在彝汉交融的村落中,以普通话为纽带架设沟通之桥,让语言的力量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让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
走村入户,民族同心行。团队紧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主线,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在当地基层干部的支持和配合下,通过基层干部访谈、走访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大维堵村民众普通话使用状况及学习需求。团队走访了20余户家庭,与30余位村民展开深度交流,分发并讲解普通话宣传手册,向村民们宣讲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累计回收有效问卷80余份。调研发现,尽管当地普通话普及率已有显著提升,但部分村民因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普通话掌握能力仍显薄弱。
童心筑梦,推普润课堂。在“推普+趣味课堂”中,以拼音闯关游戏、儿歌创编演唱、朗诵技巧为途径,引导彝族儿童勇敢使用普通话表达,实现从“不敢说”到“自信讲”的跨越。通过“推普扇”手工制作、“啄木鸟”方言纠错竞赛等文化载体,结合“我的家乡”主题演讲,使语言运用融入生活实践。在“典耀中华”阅读沙龙中,精读《西游记》三借芭蕉扇等经典篇章,制作彝纹创意书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考中扎根。以趣味绕口令、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及毛笔字练习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发音、感受普通话的魅力。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法治、讲道德、讲文化”专题活动,为少数民族孩子们上了一堂有趣味、有思考、有参与、有收获的推普活动课。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在儿童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为乡村振兴培养未来力量。
赋能乡村,推普结硕果。推普志愿服务队聚焦大维堵村特色产业实际需求,精准开展了“推普技能+”专项行动。服务队实地走访了村里的菌菇养殖基地和烟草种植园,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瓶颈和群众语言技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团队创新性地将“推普技能+”培训内容与当地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积极打通因方言屏障造成的技术学习与信息获取通道,增强村民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提升经营能力、拓宽增收渠道的本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留下了生动的青春注脚。
志愿感悟
贾硕硕:在峨山县大维堵村的暑期实践,让我收获了知识与温暖的双重成长。山间云雾缭绕的清晨,我们带着拼音卡片走进教室,小朋友们既好奇又认真的眼神,是最动人的风景。从纠正声母发音到教小朋友们用普通话朗读诗词,每一次互动都充满成就感。课余时,我们跟着村民采菌子、感受风土人情,孩子们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分享山间趣事,让我明白推普不仅是语言传递,更是搭建沟通的桥梁。这里的绿水青山滋养着纯真,而我们的努力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微光。这段时光教会我,语言的力量能跨越山海,让每个梦想都被听见。
刘其乐:在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大维堵村开展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对语言赋能乡村发展有了深刻认知。村里的孩子们虽说上学时学过普通话,但由于缺乏使用普通话的环境,常常羞于开口,面对普通话课堂略显羞涩。我们从拼音入手,通过唱歌、讲故事等形式引导他们开口。起初,孩子们发音虽稚嫩,却眼神专注。随着教学推进,孩子们眼中的怯懦渐渐被好奇取代,我们教的不仅是拼音字母,更是打开外界的钥匙。当孩子们能用标准普通话朗读古诗,甚至主动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时,我真切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推普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为孩子们搭建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而我也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温度与青年担当的重量。我在实践中不仅收获成长,更懂得了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
顾建宇:在大维堵村的青山翠谷间,孩子们的普通话朗读声与山涧流水形成了奇妙的二重奏。这次推普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教育从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在不同文化声部间寻找和谐共鸣的艺术。当彝族小朋友用略带山野气息的普通话介绍自己时,我看到的不是发音的瑕疵,而是两种文化基因的美妙重组。推普工作的真谛,或许正在于保护方言土壤的同时,让普通话成为孩子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桥梁。穿行在云雾缭绕的茶山间,我突然明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语言教育,本质上是在构筑一种既能守护乡愁、又能拥抱现代性的文化生态。这次社会实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刻动人。